茶书
|最后更新: 2023-2-9
ISBN
9787513322195
TAG
作者
[日] 冈仓天心
出版年月
2016-7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封面
cover
评分
8.3
页数
130

内容简介 · · · · · ·

日本战国时代,茶道宗师千利休打扫满是落叶的庭院,他先是将地面清理得纤尘不染,然后轻摇树干,数片树叶飘零而落——一次无意间的侘寂之举即告完成。
千利休从茶道之中悟出侘寂之美。侘寂之美不可言说,有心无意任凭各人感受,真正领会者寥寥无几。千利休后为丰臣秀吉所忌,被赐切腹自尽,但侘寂思想随其所制茶杓 “泪”而一脉相传,为《茶书》所录述,亦经《茶书》而为世界所知晓。
日本驻美大使曾赠给建筑大师赖特一本书,赖特其后无数次向同行和学徒们讲述打开翻阅那一刻的感受:天哪,在遥远的东方,哲人早已为我们点明了建筑设计的本质。这本书就是《茶书》。
一百年前,旅居美国的冈仓天心有感于西方世界对东方文化的偏见与无知,用英文写就《茶书》。这册短短数万言的著作问世后,被视作东方美学宣言,成为欧美读者窥探远东文明的必读经典。
《茶书》通篇讲茶,却又通篇无茶。冈仓天心写作此书,意不在茶...
(展开全部)
投诉

作者简介 · · · · · ·

冈仓天心是明治时期的思想家、美术家、评论家和教育家,是日本近代文明启蒙期的重要人物。他16岁进入东京帝国大学,在那里与推崇日本文化的美国人费诺罗萨相遇,共同致力于拯救日本艺术品和日本文化。1890 年,冈仓天心担任东京美术学校第二任校长,培养了一大批美术家,1898 年 因人际关系被迫辞职,随后与一同离开的横山大观等人创立日本美术院。他于1904 年来到波士顿美术馆的中国· 日本美术部工作,1910 年成为该部部长,其间多次前往印度和中国游历,在美国用英文写就《东洋的理想》《日本的觉醒》《茶书》等著作,向西方宣传东方,尤其是日本的文化。
译者谷泉,是中国艺术研究院学者,对中日传统文化艺术有着深入研究。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结合英文、日文等多种语言版本反复参照印证,并对原文中的疏漏错误进行了考据修订。新版《茶书》的译文兼具学术的严谨和文笔的洒脱,是无限接近原著气质的中文版本。

目录 · · · · · ·

杯水之情茶的流派道与禅茶室艺术鉴赏茶人索引: 译名对照表后记: 茶的战斗

茶书 笔记

茶,初是药,后成饮物,作为高雅的趣味,在8世纪中国进入诗意的领域。15世纪时,日本将其提升为审美的宗教——茶道。在纷繁俗世中发现美并加以欣赏,是茶道让人着迷的地方。它主张纯粹、和谐、相互包容的玄妙,以及社会秩序中的浪漫情怀。它本质如同生命,是对不完美的崇拜,是对不可能之可能的温柔试探。p3
除了审美,茶的哲学还与伦理、宗教相伴,强调天人合一。它是卫生的——力求洁净;经济的——舒适简单纯粹胜过繁复奢华;精神几何学的——明确了我们对于宇宙的比例意识。它让所有信徒成为品味的贵族,代表了真正东方的民主精神。p3
不能忽略茶道的存在。我们的住所、习惯、服饰饮食、瓷器、漆器、绘画,甚至特有的文学,统统受其影响… 那些对于跌宕人生不能有丝毫觉察的人,我们习惯将其形容为“没有茶气”;而那些无视世间疾苦,情绪泛滥、放浪形骸的审美家,我们又会指责他们“茶气太过”。p4
查尔斯·兰姆深得茶道精髓,是公认的茶的信徒。他写道,我所知狂喜,是暗中行善,却被偶然发现。茶道就是一种可以发现隐藏之美、有所保留却能够暗示的艺术。它是高雅的、可以自嘲的秘密,冷静并且彻底。因此,其本身也是一种幽默——哲学的微笑。p11
不同的饮茶方式,象征着不同的时代精神。生命即表现。不经意的行为,总是能流露出人们最隐秘的思想。孔子曰:“人焉廋哉?” 我们总在微小处表现自己,也许是因为没有伟大可以隐藏。p16
宋人对于茶的理念不同于唐人,正如他们对待生命的理念,亦大相径庭。他们探寻着,试试图将先人的形而上学现实化。宋代的新儒家认为天理并非反映于万物,而是原本就潜藏在万物之中。永恒不过一瞬,现世便是天堂。对道家而言不朽存在于永恒变化之中。这一思想渗入宋人的思维模式。有意义的是过程,不是行为。至关重要的是趋向完成的过程,不是完成本身。一旦如此,人便能够直面自然,为生活的艺术注入新的内涵。茶就不再是诗意的消遣,而成为自我实现的一种方式。王禹偁称颂茶 “沃心同直谏,苦口类嘉言”。苏东坡赞扬茶至纯至正,宛如出尘的高洁之士,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p21
对于近代的中国人,茶只是一种可口的饮物,不再成为一种理想。国家长久的困顿,已经让他们丧失了探求生命意义的欲望。他们成为现代人,也就是说,苍老并且不抱有幻想。他们丢失了崇高信念,这信念曾让诗人和先辈们永德青春活力。他们中庸有礼,接受一切传统,与自然悠游,却并不屈尊去征服或者崇拜她。他们的叶茶依旧有着花一般的美妙香气,但唐朝的浪漫和宋朝的礼仪,于杯中,荡然无存。p22
在日本茶的仪式里,茶的理想达到极致。…茶之于我们,不只是一种饮品的理想形式,而是一种以生之艺术为信仰的宗教。茶已经由一种饮物变成一个理由,使我们能藉由它去崇拜纯粹与完美,是一个主客相携手创造尘世之至美的神圣仪式。茶室是沉寂、荒芜中的一块绿洲。疲惫的旅行者在此地相聚,饮下艺术鉴赏的甘泉。仪式是即兴的,情节由茶、花和绘画交织而成。没有一种颜色破坏茶室的色调,没有一丝声音毁坏事物的韵律,没有一个举止强加于和谐,没有一句话改变周遭的统一,所有行动都进行得单纯而自然——这就是茶仪式的目的。不可思议的是,它常常是成功的。一个微妙的哲理隐藏其后——茶道是道家的化身。p24
首先应注意的是,道家和其继任者禅宗一样,代表中国南方的个人主义倾向,与北方以儒家学说为中心的大一统思想截然相反。这个广袤如欧洲的中央王国,由于横亘其间的两条水系的分隔,南北方气质迴异。p29
道家宣称,如果人人能保持天人合一,生命的喜剧将更加有趣。去保持事物的均衡,去给他人以空间,却又不迷失自我,这就是平凡剧目所以成功的秘决。为了充分扮演角色,我们必须知道整个剧情;整体的构思也不能让位于个体的想法,被其喧宾夺主。老子用他最为喜爱的隐喻——空,来探讨这个问题。他认为,真正的基本要素存在于空。比如,屋子的存在在于屋顶与墙壁的合围,而不是屋顶或者墙壁。水赚的用途在于存水的空间,而不是其形式或者材料。空无所不包也就无所不能。唯有在”空”中,运动方为可能。一个人只有使自己处于空明的状态,才能从容接纳外物,自如应付各种情境。整体才能够一直支配部分。p34
正如道家与儒家的对立,禅宗与正统的佛教戒律也时有冲突。对超乎人类经验和强调洞察力的禅宗来说,语言只能是思想的负担。而所有佛经传递的,也不过是个人的思考。禅的追随者渴望与事物的本质进行直接交流。外在诸相对他们而言,只是觉察真实的障碍。正是这种对抽象的热爱,引导禅宗倾向于黑白的水墨画,而不是经典佛教流派热衷的工笔重彩。禅宗努力从自身,而不是从图像和象征物上寻求佛陀的教益,因此有时甚至会破坏偶像。p38
禅宗对东方思想另外一个特殊的贡献,便是认识到外在的凡尘俗世与内在的精神世界同等重要。从万物更高层次的联系看,大与小不再那样界限分明。一个原子也有着等同于全宇宙的可能性。追求完美境界的人,必须在自我的生命中,发现内心深处映射出的光芒。禅寺的组织管理,充分体现了这一点。除了住持,每个人都必须分担打理寺院的工作。奇怪的是,分给新手的往往是轻松的活计,越是德高望重的僧人,则越要承担更加枯燥和卑贱的任务。这些工作也是禅门修行的一部分,并且每一个细微的行为都要力求完美。这样一来,许多禅宗史上举足轻重的严肃讨论,便产生于除草、削萝卜皮,还有备茶的过程中。禅宗这种从生命中最细微的小事中窥见伟大的禅思,最终也成为茶道的核心理念。道家奠定各种审美理念的基础,禅宗则将其付诸实践。p39
茶室(数寄屋sukiya), 正如我们对它的称呼一样——毫不掩饰其一间茅屋或者草庵的本质。数寄屋最初的意思是喜好之所。不同流派的茶人,后来又根据各自的茶室理念,引入了大量汉文化观念,数寄屋又多了虚寂之所或不全之所的含义。茶室是缘于诗兴所至而临时建造的喜好之所;它摒弃一切冗赞,只保留审美需求的必需品,是毫不雕饰的虚寂之所;它又是崇尚残缺美,故意留下意犹未尽,以留待想象去补全的不全之所。p43
所有伟大的茶人,都是禅宗的追随者,都努力把禅的精神引入现实生活。p47
喜好之所这一别称,说明茶室是为了个人艺术需求而创造的建筑。茶室为茶人而建,而非茶人为茶室而生。它不期盼能够流传后世,因此是短暂的。p51
通过茶室我们可以看到,主张个人主义的禅宗,在15世纪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也为日本传统理念注入了更加深刻的内涵。结合佛家的无常观,以及心外无物的训诚,禅宗将房屋视作肉体暂时的居所。而我们的肉体本身,也不过是荒芜中的一座茅屋,一个用周边野草扎起的破烂的避难所——终有一天它们会散落,重归荒芜。茶室以茅草屋顶,象征其柔弱易逝;以纤细的柱梁,象征其脆弱易折;以细竹作为支撑,象征其难禁风雨的轻弱;其选材随手可得,表明其心随自然 而非刻意。茶道的精神潜藏在这些简单的事物中,并用其优雅的微光,为它们披上一层美丽的面纱,从中我们将寻得永恒。p51
茶室应该按照一些个人的趣味建造,这也是保持艺术生命力的原则所强调的。艺术,只有真诚地直面当下,才能得到充分的欣赏。p52
虚寂之所这个词所传达的,除了道家万物收纳于空的理念,还指装饰主题需要不断变化。除了一些为满足特定的审美需求而临时放置的器物,茶室中总是空空如也。偶尔茶室中也会临时摆放一些特殊的艺术品,但其他陈设都必须切合主题的美感。正如人无法同时欣赏不同的乐曲,对于美丽的事物,只有专注于核心的主题,才能达到真正的领悟。…即使是大师的杰作,也是需要相当的鉴赏力,才能在日复一日的凝望中还能时时看到新的惊喜而不至于乏味。p52
不全之所这一名称指出了我们装饰体系的另一个侧面。日本的艺术作品常因缺乏对称性而饱受西方批评家话病。其实这也是由于日本一直以来坚持禅宗和道家理念的结果。p53
…道家和禅宗关于完美的理念与上述这些看法是截然不同的。他们具有动态特质的、注重变化的哲学,强调追求完美的过程,胜于追求完美自身。真正的美,只能是用自己的想象和品味,完善那些不完善之处后才能领略到。生命和艺术的活力,在于它的成长性。茶室将这种可能性留给每一位客人,让他们用自己的想象,去填补出专属于每个人自己的完美。自禅宗成为主流思想以来,东亚的艺术刻意回避用对称表达完美和重复。他们认为整齐划一的设计是埋葬鲜活想象的坟墓。于是,山水和花鸟成为比人物更受喜爱的主题。因为后者也体现着观看者自身——而我们在审美过程中往往主观意识过于明显,并且我们的虚荣心,甚至最基本的自我意识,都会将我们对艺术的品鉴误导至单调乏味。p54
茶室的简洁朴素和出尘脱俗,使它成为远离外在世界纷扰的世外桃源。这里,只有在这里,才能让人不受打扰地专注于美。…到了17世纪,在德川幕府推行严格的形式主义之后,茶室成为自由交流艺术精神的唯一去处。在伟大作品面前,大名、武士、平民一律平等。现代工业主义使得在全世界范围里都越来越难以找到真正的优雅。相比以往,更需要茶室的,难道不是我们吗?p56
然而,必须记住,艺术价值只在于它向我们述说的范围。如果我们艺术的感知力无穷无尽,它将是世界的语言。天性、传统和习俗的力量,以及我们与生俱来的本能,限制了我们艺术欣赏的能力。个性约束了理解力。同时我们的审美意识,又是在过去的创造中,寻找适合自身品味的联系。只有随着鉴赏力的拓展,我们才能够欣赏迄今为止尚未被认识到的、关于美的表现形式。但是,我们在宇宙中所见,只是自己的映像——我们独有的特质,左右了感知的模式。茶人也只是依据自己严格的鉴赏尺度,去收集他们乐于珍藏的器物。p65
任何对茶道和花道理论有所了解的人,必定注意到他们对花草那宗教般的崇敬。他们从不随意摘取,而是按照心的艺术构思,小心选择一枝一叶,一旦剪下的枝叶超过所需,则会大感羞愧。假若有叶子,他们会考虑与花的关系,因为呈现的将是植物生命整体之美。p79
但我们必须记住,茶人对花的崇拜,只是美学仪式的一部分,不是独立的信仰。和其他茶室里的艺术品一样,插花从属于装饰的整体构架。p80
关于花道,我们的个人品味更加倾向于茶人而非花道家。前者是一种在设定上恰到好处的艺术,真切贴近于生命,并因此打动我们的内心。相对于形式派和写实派,我们或许可以将这种茶道中的插花,称之为自然派。茶人认为他们的职责,仅限于对花的选择,剩下的工作便交给花儿们,让它们去讲述属于自己的故事。p82
宗教里,未来在我们身后。艺术中,当下即是永恒。在茶人看来,只有将艺术作为对现实生活产生鲜活影响的一部分,才能够实现对艺术的真正欣赏。因此,他们自己的日常生活也极力向茶室的标准看齐,尽量追求高度的简约雅致。无论周遭环境如何,亦要始终保持静水流深的心境;谈话也应节制,决不能破坏整体环境的和谐,着装的剪裁与颜色,身姿步伐,凡此种种,时时刻刻都体现着个人的艺术品位,切不可等闲视之。一个人只有自美,才有权利接近他美。因此茶人不甘于只是作为艺术家,而是不断追求超越——成为艺术本身。这便是美学意义上的禅宗。完美无处不在,仅仅需要我们去认识。p87
冈仓天心《茶书》新星出版社 ISBN 9787513322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