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钱心理学
|最后更新: 2024-7-31
ISBN
9787513941242
作者
[美] 摩根 · 豪泽尔
出版年月
2023-6
出版社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封面
cover
评分
8.4
页数
328
《金钱心理学:财富、人性和幸福的永恒真相》【美】摩根·豪泽尔
notion image
 
 
我其实是先读完他的新书《same as ever》然后在读这本书的,我发现其实这本书里的有些观点其实算是一种延续。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感受就是原来拥有财富的方式如此的简单,你只需要:
我的投资策略并不依靠选择正确的行业或者把握下一次经济衰退的机会,而是依靠高储蓄率、耐心和认为接下来几十年里全球经济将不断创造价值的乐观态度。我把几乎全部投资精力都投入了这三方面——尤其是前两个,因为它们是我能掌控的。
1、提高储蓄率 2、耐心 3、保持良好的心态
看似如此简单的道理,可能因为我们的认知和无知导致了我们只有平平无奇的财富。如果你想改变自己的一些认知,可以先试着读下我做的划下,虽然确实了很多案例,但是你可以从这些内容中知道作者是想表达什么。
好的故事可以让人为之动容,那么找到可以打动你的故事吧。现在AI盛行的时代里,其实深度阅读还是必不可少的,AI的摘要只能辅助你做一些非常简单的判断和提示,它无法代替你去思考和产生灵感,只有去花时间去阅读才会让你更进一步。
 
249个笔记
第一章
世界上有许多再明显不过却鲜有人注意的事。——夏洛克·福尔摩斯(Sherlock Holmes)
第二章 序言 地球上最伟大的表演
  • 理财的成功与否和你的智商关系不大,但和你的行为习惯紧密相关。而行为是很难教授的,即便是面对那些高智商的人。
  • 一个无法控制个人情绪的天才或许会引发财务上的灾难,但反过来看——那些没有接受过专业金融教育的普通人,也可以凭借与智商衡量标准无关的良好行为习惯,最终走向富裕。
  • 关于罗纳德·里德和理查德·福斯肯这两种极端案例共存的现象,人们提出了两种解释:一种是,理财的结果很多时候靠运气,与智力和努力无关。这句话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的,对此本书后文还将进行详细讨论。另一种(也是我认为更常见的原因)是,财务方面的成功并不是一门硬科学,而是一种软技能——你怎么做,比你掌握多少知识更重要。
  • 有两种事物会影响每一个人,不管你是否对它们感兴趣——健康和金钱。
  • 我很喜欢伏尔泰的一句话:“历史从来不会重复,人类却总会重蹈覆辙。”
第三章 第1章 没有人真的对钱失去理智
  • 你对金钱的个人经验可能只有0.00000001%符合实际,但它构成了你对世界运作方式的主观判断的80%。
  • 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一个人掌握再多的知识,拥有再开放的心态,都不可能真与恐惧和不确定性的力量抗衡。
  • 2024/01/15 发表想法
    • 只有亲身经历才能感同身受。
      原文:电子报表可以模拟股市大跌的历史,但是无法模拟一个人在回到家后面对着妻儿,心想着自己是否犯了会毁掉他们生活的错误时的那种焦虑。研究股市的历史后,你会觉得自己明白了某些事,但只有亲身经历过,感受过它的巨大影响,你才可能真正改变自己的行为。
  • 人们做的与金钱相关的每个决定都有其合理的一面,因为这些决定是他们在掌握了当时所能掌握的信息,然后将其纳入自己对世界运作方式的独特认知框架后做出的。
第四章 第2章 运气与风险
  • 纽约大学教授斯科特·加洛韦(Scott Galloway)提出了一个有趣的看法,在判断自己或他人的成功时,记住这一点非常重要:“任何事都没有表面看来那样美好或糟糕。”
  • 在与一些专业投资人和商界领导者来往多年后,我渐渐发现,人们习惯把别人的失败归咎于错误的决策,而把自己的失败归咎于糟糕的运气。
  • 《福布斯》杂志的封面上不会刊登那些做了正确决策却因为运气差而失败的投资者的照片,但一定会刊登那些做了尚可甚至欠考虑的商业决策却因为运气好而致富的投资者的照片。这两种人都在抛硬币,却抛出了截然不同的结果。
  • 无数的成功(和失败)案例都将其结果归为金融杠杆的作用。最优秀的(和最糟糕的)经理都会尽力鞭策员工努力工作。“顾客永远是正确的”和“顾客不知道他们真正要什么”都被当作商业智慧,被奉若圭臬。“成功的大胆之举”和“愚蠢的鲁莽行为”之间不过一毫米的距离,而且只有在事后才能下定论。风险和运气向来是一体两面的,很难分清。
  • 如果你想欣赏和赞扬某人,一定要小心。同样,如果你想轻视某人并避免重蹈其覆辙,也一定要三思。
  • 换句话说,你需要注意,不把某件事的结果100%归于个人的努力和决策。我儿子出生后,我给他写了一封信,其中的部分内容是这样的:
  • 有些人出身于重视教育的家庭,而有些人则出身于轻视教育的家庭。有些人出身于鼓励创业的朝气蓬勃的经济环境中,而有些人则出身于动荡和贫穷的环境中。我希望你能成功,也希望你能通过努力赢得一切。但是,你要知道,不是所有成功都源自努力工作;同样,不是所有贫困都是因为游手好闲。在评价别人和自己时,都要牢记这点。因此,不要太关注具体的个人和案例研究,而要看到具有普适性的模式。
  • 2024/01/16 发表想法
    • 可以去找到普适性的规律,比如成功人士确实都在读书或者学习或者思考。
      原文:研究具体的个案是很危险的事,因为我们总是习惯研究极端案例——亿万富翁、首席执行官或者那些占据过新闻头条的著名失败者。这些极端案例的成因是非常复杂的,因此通常很难适用于其他非极端的情况。参考案例的结果越极端,你就越难将它们提供的经验应用在自己的生活中,因为结果越极端,这些案例受运气或风险影响的程度往往就越大。
  • 研究具体的个案是很危险的事,因为我们总是习惯研究极端案例——亿万富翁、首席执行官或者那些占据过新闻头条的著名失败者。这些极端案例的成因是非常复杂的,因此通常很难适用于其他非极端的情况。参考案例的结果越极端,你就越难将它们提供的经验应用在自己的生活中,因为结果越极端,这些案例受运气或风险影响的程度往往就越大。
  • 但当你意识到“能掌控时间的人在生活中更幸福”(我们会在第7章中讨论这点)这个共通而普遍的真理时,你就能真正做点儿什么了。
  • 比尔·盖茨曾说:“成功是一个特别糟糕的老师,因为它会让聪明人觉得自己不会失败。”
  • 失败也可能是一个特别糟糕的老师,因为它会让聪明人觉得自己做出了极其错误的决策,但这些失败可能只是无法规避的风险导致的。所以,预防失败的诀窍是:做好你的财务规划,使其不至于因为一次糟糕的投资和未能达成的财务目标而全盘崩溃,保证自己能在投资道路上持续前进,一直等到好运降临的那一刻。
第五章 第3章 永不知足
  • 在一位富豪在谢尔特岛(Shelter Island)上举办的一次派对上,库尔特·冯内古特 [插图](Kurt Vonnegut)告诉他的朋友约瑟夫·海勒 [插图](Joseph Heller),他们的东道主——一位对冲基金经理——在某一天内赚到的钱比海勒那部广受欢迎的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Catch-22)赚到的全部版税还多。海勒回答道:“是的,但是我拥有一样他永远不会有的东西——知足。”
  • “知足”——我被这个词简单而又强大的力量震撼了。我感受到的震撼来自两个方面:第一,我自己已经在生活中获得了太多;第二,约瑟夫·海勒的话说得再准确不过了。“知足”是社会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无数人,包括我们当中很多家财万贯和有权有势者,似乎从来都不知道它的含义是什么。
  • 在再来说说伯尼·麦道夫(Bernie Madoff)吧,他的罪行是众所周知的。麦道夫是继查尔斯·庞兹 [插图](Charles Ponzi)本人之后最臭名昭著的“庞氏骗局”制造者。在其骗局被揭发之前,麦道夫欺骗了投资者20年——讽刺的是,他就是在顾磊杰购买高盛股票的内幕交易发生几周之后阴谋败露的。
  • 我们应该问顾磊杰和麦道夫两个人的问题是:为什么在坐拥上亿财富后,他们仍然要冒着搭上全部身家的风险去获得更多的财富?
  • 些在生存边缘挣扎的人铤而走险的行为是一码事。一名“尼日利亚骗局” [插图]的惯犯曾告诉《纽约时报》,他为伤害别人而感到内疚,但“贫穷当前,你就感受不到那种痛苦了”。 [插图]
  • 而顾磊杰和麦道夫的行为则是另一码事了。他们已经拥有了一切——一般人无法想象的财富、名誉、权力和自由——但他们抛弃了这一切,因为他们想要更多。他们不懂得知足。这些都是极端的例子。更多人的不知足并没有达到违法犯罪的地步。
  • 为了赚他们并未拥有也不需要的钱,他们拿自己已经拥有并确实需要的东西去冒险了。这是愚蠢至极的做法。冒着失去重要东西的风险去争取并不重要的东西的行为毫无道理可言。以自己拥有和需要的东西为赌注冒险,希望获得自己没有也不需要的东西,这种行为毫无道理。这个道理浅显易懂,却经常被我们忽视。
  • 最难的理财技能是让逐利适可而止。
  • 现代资本擅长创造两种东西:财富和嫉妒。
  • 如果不懂得知足,生活中便没有了快乐,正如那句俗话所说,“幸福是你拥有的减去你期待的”。
  • 问题的症结在于攀比心态。
  • 攀比就像一场没有人能打赢的战役,取胜的唯一办法是根本不要加入这场战争——用知足的态度接受一切,即使这意味着自己比周围的人逊色。
  • 有一年,他问一个发牌员他自己玩什么,在哪个赌场里玩。这位发牌员冰冷而严肃地说:“在拉斯维加斯,唯一能赌赢的方法就是在刚进来的那一刻转身离开。”总想变得和别人一样富有的游戏的本质也是如此。
  • 你在知足心态下获得的东西已经够多了。
  • 知足意味着深知它的反义词——永远难以填满的欲望——会将你推向后悔的境地。
  • 世界上很多事都不值得冒险,无论潜在收益有多大。
  • 名誉是无价的。自由和独立是无价的。家人和朋友是无价的。你希望从某些人处获得的敬爱是无价的。幸福是无价的。要想留住这些,最好的方法是懂得什么时候停止冒险,以免伤害到它们。懂得在应该停止的时候停止。
第六章 第4章 复利之谜
  • 沃伦·巴菲特845亿美元的金融净资产中有815亿是在65岁以后赚到的。这虽然不符合直觉,却是事实。
  • 正如冰川学家格温·舒尔茨(Gwen Schultz)所言:“地球冰川形成的关键并不一定是大量的降雪,而是雪能累积下来,无论量有多少。”
  • 冰川时期的形成过程告诉我们,巨大的结果并不一定需要巨大的力量。
  • 如果一个事物不断重复和累积——哪怕只有一点儿微小的增长为未来的持续增长提供动力——起点虽低,最终却可能产生超乎想象、似乎违反直觉的结果。正是因为这因果关系看似不符合直觉,你才会低估其可能性,不知道增长从何而来,又会带来多么巨大的结果。
  • 巴菲特从10岁起便把投资当成了一项事业。到30岁时,他已经有了100万美元的身家。考虑到通货膨胀,这笔钱相当于现在的930万美元。 [插图]假如他只是个普通人,在10多岁或20多岁时也像大部分人那样探索世界,寻找热情所在,那么到了30岁时,他会有多少财富呢?也许是2.5万美元?再假如,他的这笔财富以出色的年回报率(22%)持续增加,但到60岁时,他结束了自己的投资生涯,开始把时间花在打高尔夫球和含饴弄孙上。那么今天他的财富大概是多少呢?不是845亿美元。而只有1,190万美元。这个数字和他当前的身家相比少了99.9%。实际上,沃伦·巴菲特在投资领域取得的成功离不开他年轻时打下的良好的财富基础,以及他对投资的长期坚持。他的确有高超的投资技巧,但是秘诀在于时间。这就是复利的效应。
  • 作家斯蒂芬·列维(Steven Levy)写道:“虽然他始终处在技术前沿,但他的思想却停留在过去,依然将存储视为一种需要被节省着用的资源。”你永远无法习惯事物变化与翻新的速度。
  • 但是好的投资并不一定意味着长期回报最高,因为高回报的投资往往是一次性的,很难重复。好的投资是可以持续获得不错的收益并能长期重复的投资——这正是复利开始大显身手的地方。
第七章 第5章 致富vs.守富
  • 成功的投资并不需要你一直做出成功的决定。你只要做到一直不把事情搞砸就够了。
  • 但守富的方式却只有一种:在保持节俭的同时,还需要一些谨小慎微。
  • 日耳曼斯基和利弗莫尔却有一个共同的性格特征:他们有多擅长致富,就有多不擅长守富。或许“富有”一词并不适用于你,这些案例带给我们的经验和教训却适用于每一个人,无论其收入水平如何。致富是一回事。而守富则是另一回事。如果要我用一个词来概括财务方面的成功,我选择“生存”。
  • 在第6章中我们会看到,曾经获得成功并上市的公司中有40%随着时间过去而失去了自己的全部价值。《福布斯》评选出的全美400富豪榜,平均每10年就有大约20%的人从榜单上消失,而原因与死亡或将财产转移给其他家庭成员无关。 [插图]
  • 生存应该成为你一切策略的基础,无论是关于投资、规划个人职业还是经营生意的。
  • 生存至上的理念对财富为什么如此重要?原因有两个。第一个原因显而易见:没有任何收益值得你冒失去一切的风险。第二个原因则是第4章中谈到的看似不符合直觉的复利。
  • 我们可以花几年时间研究巴菲特的投资秘诀:他是怎么发现有潜力的企业、廉价的股票和优秀的管理者的。想总结其中的经验是非常困难的。但有一些稍微简单却同样重要的事是我们可以做到的:总结出哪些行为是他没有做过的。他没有让自己债务缠身。在他经历过的14次经济衰退中,他始终没有惊慌失措地抛售自己的金融资产。他没有做过让自己的商业声誉受损的事。他不会依赖单一的策略、单一的世界观或某一种已经过时的风潮。他不会依赖别人的资金(通过上市公司来管理投资意味着投资者是不能撤资的)。他没有拼到精疲力竭,然后放弃或退休。他生存了下来,而生存赋予了他的投资持久性。这种持久性——从10岁开始不间断地投资到89岁以后——是复利能创造奇迹的根本原因。这一点是分析他的成功经验时至关重要的一件事。
  • 纳西姆·塔勒布 [插图](Nassim Taleb)这样说:“拥有优势和生存下来完全是两回事,前者需要后者。你需要不惜一切代价避免破产。
  • 比起巨大的回报,财富的安全更重要。只要财富安全,你就知道你总能得到最大的回报,因为只要你坚持足够长的时间,复利就会创造奇迹。
  • 规划很重要,但每项规划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对意外做好预案。
  • 很多规划之所以没能实现,并不是因为赌错了方向。它们大部分时候都是没问题的,只不过这种“没问题”建立在许多因素都不能出错的基础上。容错空间——通常也被称为“安全边际”(Margin of Safety)——是金融投资领域里最受低估的一种力量。它有很多种形式:节约的预算、有弹性的思维、宽松的时间安排——所有能让你快乐地接受不同结果的东西。
  • 在对未来保持乐观的同时时刻提防阻碍你走向美好未来的因素的均衡心态至关重要
  • “从长远看结果是积极的,但从短期看过程可能很糟糕”这一点乍看之下不符合直觉,但生活中很多事确实是这样的。每个人在长到20岁时,大脑内突触的数量都会缩减到2岁时的一半,因为低效和冗余的神经元连接被清除了,但很明显,20岁青年比2岁幼儿聪明得多。破坏是前进道路上经常发生的过程,但它也是去芜存菁的有效方式。
第八章 第6章 尾部的胜利
  • “伟大的投资者会买入大量的艺术品。”这家公司在报告中写道, [插图]“这些藏品中的一小部分最终会成为价值连城的作品。当投资者持有这些藏品的时间足够长,这系列投资组合的整体收益就会趋近其中表现最好的部分的收益。发生的一切就是这么简单。
  • 任何规模巨大、利润丰厚、声名远播或影响力深远的事物都源自某个尾事件——从几千甚至几百万个事件中脱颖而出的一个。我们的大部分注意力都集中在这些事物,即尾事件的结果上。而当我们关注的焦点只有尾事件的结果时,我们就很容易低估尾事件本身的稀缺和强大。
  • “少数几件事影响主要结果”的道理不仅适用于你投资组合中的公司,也适用于你作为投资者的个人行为,是其重要影响因素。
  • 绝大多数的投资建议都是关于“当下”的。此时此刻你该怎么做?现阶段哪些股票适合买入?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当下”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
  • 有一家报纸报道过洛克在这些小剧场中的演出,描述了他如何翻看笔记,有些笨拙地对素材进行斟酌。“我需要删掉一些段子。”他在中途休息时说。我们在网飞上看到的那些段子就是在无数次尝试后才脱颖而出的尾部产品。
  • “重要的不是你对了还是错了,”“金融大鳄”乔治·索罗斯(George Soros)曾说,“而是当你对的时候,你能赚到多少,或者当你错的时候,你会损失多少。”你即使有一半的时间都在犯错,到最后依然能赢。
第九章 第7章 自由
  • 时间自由是财富能带给你的最大红利。
  • 富有的最高级形式是,每天早上起床后你都可以说:“今天我能做我想做的任何事。”
  • 与我们考虑过的任何客观生活条件相比,对自己的生活拥有强烈的掌控感是预测幸福这种积极感受的一项更可靠的指标。 不是工资多少,不是房子大小,也不是工作好坏,而是对自己想做什么、什么时候做、和谁一起做拥有掌控能力。这是生活中决定幸福感的通用变量。
  • 金钱最大的内在价值是它能赋予你掌控自己时间的能力——这句话没有任何夸张的成分。
  • 财富能提供你更多的时间和选项。它赋予你生活的好处,没有什么奢侈品比得上
  • 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营销学教授乔纳·伯杰(Jonah Berger)总结道: J. Berger, “How to Change Anyone’s Mind,”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February 21, 2020). 人们喜欢一切尽在自己掌握的感觉,就好像坐在生活的驾驶席上。当他们被要求做一些事时,他们会觉得自己没有话语权,没有选择权,选择是别人替他们做出的。所以,他们会拒绝做这件事或故意去做其他事,即使他们本来可能很乐意做这件事。
  • 当有人问起他为什么在会议中保持沉默时,洛克菲勒经常会引用一首诗来回答: 一只智慧的老猫头鹰住在橡树上, 它看得越多,说得就越少, 它说得越少,听得就越多, 为什么我们不能像这只智慧的老猫头鹰一样呢?
  • 在《有关生活的30条经验》(30 Lessons for Living)中,老年学家卡尔·皮尔默(Karl Pillemer)采访了1,000名美国老年人,以总结他们从几十年的生活中得到的最重要的教训。他写道: 没有人——1,000个人中没有1个——表示如果你想变得快乐,你就该拼命地工作赚钱,然后买自己想要的东西。 没有人——没有1个——表示你至少要和周围的人一样富有,或者要比周围的人更富有才算真正成功。 没有人——没有1个——表示你应该根据你期望获得的收入水平来选择你的工作。
  • 那些历经世事沧桑的人能给你的忠告是:时间自由是财富能带给你的最大红利。
第一十章 第8章 豪车悖论
  • 其实别人不会像你那样在意你有多少财产。
  • 这里存在一个悖论:我们都想通过财富来告诉其他人,自己应该受到他们的爱慕与敬仰。但事实上,其他人常常会跳过敬仰你这一步。这并不是因为他们觉得你的财富不值得羡慕,而是因为他们会把你的财富当作标尺,转而表达自己渴望被爱慕与敬仰的愿望。
  • 在我儿子出生以后,我给他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你或许觉得你需要一辆昂贵的车子、一块豪华的手表和一座很大的房子,但我想告诉你的是,你并非真想得到这些东西本身。你真想得到的是来自他人的尊重和羡慕。你觉得拥有昂贵的东西会让别人尊重和羡慕你,但可惜,别人不会——尤其是那些你希望得到其尊重和羡慕的人。”
  • 但我们需要知道,虽然人们的确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和羡慕,但通过用金钱购买昂贵之物获得的尊重和羡慕可能远比你想象中少。如果获得尊重和羡慕是你的目标,那么一定要注意选择正确的方法。比起豪车,谦虚、善良和同情心等人格特质才能帮你获得更多尊重。
第一十一章 第9章 财富是你看不见的那些
  • 炫富是让财富流失的最快途径
  • 关于金钱,存在很多具有讽刺性的事实。其中一个重要的是:财富是你看不见的那些东西。
  • 一个开着价值10万美元的豪车的人可能的确是个富翁,但在关于他们财富的数据中,我们唯一能确定的只有:在购买这辆车后,他拥有的财富总额减少了10万美元(或者说,是负债多了10万美元)。这就是我们能确定的全部了。
  • 现代资本主义致力于帮助人们通过超前消费的方式来享受原本力不能及的物质生活,并将这种消费观发展为一个备受推崇的产业。 但事实是,财富并不是我们能看到的外在部分。
  • 歌手蕾哈娜(Rihanna)因为大手大脚而几近破产,于是她起诉了自己的财务顾问。对此,这位顾问表示:“如果你花钱买了东西,那么你最终只会拥有这些东西,当然不会有钱了。这道理还需要我告诉她吗?”
  • 投资家比尔·曼(Bill Mann)曾写道:“让自己感到富有的最佳方式莫过于把大笔钱花在那些真正美好的东西上。但想真变得富有,你需要做的是花自己已经有的钱,而不是透支还不属于自己的钱。事情就是这么简单。”
  • 真变得富有,唯一的途径就是别去消耗你拥有的财富。这不仅仅是积累财富的唯一方式,也是富有的真正定义。
  • 在区别“富有”和“有钱”时,我们应该格外小心,二者的区别不仅仅在字面上。正是因为不懂其中的区别,无数人才在金钱上做出了错误决定。
  • “有钱”与你当前的收入水平有关。开10万美元豪车的人当然是有钱的,因为即使车是贷款买的,他们也需要达到一定的收入水平才能负担每个月的按揭还款。那些住豪宅的人也是如此。因此,发现有钱人并不难,因为他们常常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让人们知道他们有钱。
  • 锻炼和变富的道理是相似的。你在锻炼后可能会想:“我运动过了,现在要用一顿大餐犒劳一下自己。”富有意味着你会拒绝这顿大餐,单纯消耗掉而不再额外补充能量,只不过这很难,需要强大的自制力。你可以做你愿意做的,也可以选择对你而言最好的,而时间会让不同选择造就的差异变成巨大的鸿沟。
  •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看起来低调但实际上很富有的人,还有很多看上去很有钱却生活在破产边缘的人。当你在评价别人的成功和设定自己的目标时,请记住这个事实。
第一十二章 第10章 存钱
  • 你能控制的唯一因素恰恰决定了最重要的一点。这是多么奇妙啊。 让我来说服你存钱吧。
  • 我们可以把有一定收入的人分为三种:会存钱的人、认为自己存不下来钱的人以及认为自己不需要存钱的人。
  • 财富积累与你的收入或投资回报率关系不大,而与你的储蓄率关系很大。
  • 如果你觉得积累财富需要更多的收入或者更高的投资回报,你就会像20世纪70年代对能源持悲观看法的人一样。在你看来,前方的道路充满坎坷,一切都在你自己的控制之外。 如果你把积累财富看作一个受你自己的勤俭节约和效率提升控制的过程,你的财富前景就会变得更清晰。
  • 如果你觉得积累财富需要更多的收入或者更高的投资回报,你就会像20世纪70年代对能源持悲观看法的人一样。在你看来,前方的道路充满坎坷,一切都在你自己的控制之外。 如果你把积累财富看作一个受你自己的勤俭节约和效率提升控制的过程,你的财富前景就会变得更清晰。 财富是对收入扣除开支后剩下的部分进行积累的结果。因此,即使你收入不高,你依然可以积累财富,但如果你的储蓄率不高,你绝不可能积累财富——两相对比,孰轻孰重显而易见。
  • 高储蓄率意味着你的开支会比平时更低,而低支出意味着你能存下来的钱比高支出时多。
  • 当你把存款定义为虚荣的自我和收入之差时,你就能明白,为什么很多收入不低的人很难存下钱来,因为他们每天都在和自己想要尽情炫耀并与其他炫富者攀比的本能抗争。
  • 那些长期成功经营个人财富的人并不一定有着高收入。他们的一个共同点是,完全不在乎别人如何看待自己。 所以,我们比自己想象中更有能力掌控自己的储蓄率。
  • 你完全可以为存钱而存钱。事实上,你就应该这样做,每个人都应该这样做。
  • 就是存钱能让你在时间方面拥有更大的自由。
  • 2024/01/17 发表想法
    • 现在开始存钱,就是增援未来的自己和家庭。
      原文:对时间的灵活掌控是你的无形财富。
  • 对时间的灵活掌控是你的无形财富。
  • 如果你对时间没有太多掌控权,你就不得不接受那些不够好的机会,但如果你有足够的时间,你就可以等待更好的机会降临。这就是储蓄带给你的一种无形的回报。
  • 当你面对的竞争者的范围越来越大时,你应该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我如何才能脱颖而出?” “我够聪明”已经渐渐成为一个糟糕的答案,因为世界上最不缺的就是聪明人。
  • 在一个智力方面的竞争已经白热化,而很多旧有技术已经被自动化技术取代的世界里,竞争优势开始转向更加细微的软件层面,比如沟通能力、共情能力,以及最重要的一点——一个人的灵活度。
第一十三章 第11章 合乎情理胜过绝对理性
  • 在大部分情况下做出合乎情理的决策,比追求绝对理性的效果更好。
  •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一篇文章写道。 西雅图儿童医院(The Seattle Children’s Hospital)在其网站上开辟了一个专区,对孩子体温升高一点点就陷入恐慌的父母进行科普:“发热启动了人体的免疫系统,帮助身体对抗感染。100℉~104℉ 之间的普通发热对患儿是有好处的。
  • 评价“恐热症”:“这些文化习俗就像它们背后的传染病一样得到了广泛传播。”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如果发热是一件好事,为什么还会出现这种广泛的恐热现象? 我认为其中的原因并不复杂:发热会带来痛苦的感受,而人们不喜欢痛苦。
  • 如果你患了传染病,希望自己发热的想法是绝对理性的,但并不是合乎情理的。
  • “选择合乎情理的,而非绝对理性的”——在做关于金钱的决定时,更多人应该好好考虑一下这个道理。
  • 现实中的最佳投资方案一定是能让我们晚上睡得安稳的方案。
  • 哈里·马科维茨(Harry Markowitz)凭借对风险和回报之间的数学均衡关系的研究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有人曾问他是如何投资的,于是他介绍了自己在20世纪50年代时的投资组合配置——那时他的投资模型才刚刚建立:
  • 我的投资原则就是把未来的后悔降到最低,所以我用一半钱买债券,一半钱买股票了。
  • 马科维茨最终改变了自己的投资策略,使得投资组合多元化,但在这里,有两点很重要。 第一点是,“把未来的后悔降到最低”很难在理论上得到论证,但很容易在现实中得到验证
  • 人既不是绝对理性的,也不是非理性的。
  • 在金融领域中,人们常常忽视的一点是,某些方案在理论上讲完全正确,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是违背人性的。
  • 没有哪个正常人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退休金账户清零而内心毫无波澜,继续一如既往地执行这种投资策略。相反,他们会选择放弃这种策略,去寻求其他方案,或许还会起诉他们的理财顾问。 又称“目标日期基金”,是近20年来美国养老金市场最成功的创新产品之一。生命周期基金会事先设定一个目标日期。随着目标日期的临近,基金会不断调整投资组合(通常是随着时间流逝降低权益类金融资产的权重,增加固定收益类金融资产和现金的权重),以降低风险。
  • 如果你把“做自己喜欢的事”看作通往幸福人生的路标,它听上去仿佛是从幸运曲奇里掏出来的空洞建议,但如果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是,这种行为标准能通过让你长期坚持做某事来提高成功的概率,你就会明白,这是所有投资策略中最重要的一点。
  • 在其他一些涉及金钱的情况下,做个现实主义者也比做个绝对理性主义者强。
  • 大多数对经济和股市走向的预测都极不靠谱,但是做预测这种行为本身是合乎情理的。你很难接受在早晨醒来后告诉自己,你对未来会发生什么一无所知,尽管这是事实。根据投资预测来交易是很危险的,但我能理解人们为什么都喜欢预测下一年会发生什么,这是发自人性的,因此是合乎情理的。
  • 人生中很少有理论与现实一致的时候。
第一十四章 第12章 意外!
  • 历史是对变化的研究,但具有讽刺性的是,人们却将历史当作预测未来的工具。
  • 无论如何,历史都不是一张能够预测未来的路线图。
  • 许多投资者都掉入了一个被我称为“错把历史学家当预言家”的陷阱:在一个由创新与变革驱动进步的领域里,过度依赖历史数据去预测未来的情形。
  • 经济学理论的基石是“事物会随时间而改变”的道理,因为市场这只无形之手并不愿意看到太好或太坏的情形持续。
  • 一说到金钱,我们总会对那些已经在金钱方面获得成功的人产生过度的崇拜,但经历过某些具体事件并不意味着你就拥有了预测未来的能力。事实上,这种事很少发生,因为经历带给人的往往是过度自信,而不是对未来的预测能力。
  • 如果你太依赖投资领域内的历史经验,将其作为你下一步行动的指南,你就会面对两种危险。 1. 你可能错过那些产生重大影响的意外事件。 历史上最重要的事件往往是一些重大的、史无前例的意外事件。
  • 过去的一个世纪里,0.00000000004%的人决定了世界的主要发展方向。
  • 经济史的所有篇章中都有一个相同的情节,那就是意外事件
  • 你从意外事件中领悟的真理应该是:每天都在发生意料外的事。我们不该将过去的事件当成未来可能性的指南;面对意外事件,我们应该做的是承认这一点——关于未来会发生什么,我们一无所知。
  • 意外事件决定历史走向”是我们唯一能预测到的,而这在几乎每一个历史节点上都得到了证明。
  • 历史会对经济和股市的未来产生误导,因为它无法将今天世界上非常重要的结构性变化纳入考虑。
  • 格雷厄姆的经典著作《聪明的投资者》(The Intelligent Investor)不仅阐释了理论,还提供了像公式一样的实践指南。投资者们使用这些公式,就可以做出聪明的投资决策。
  • 格雷厄姆主张以低于股票净营运资本(即存在银行里的现金减去债务)的价格买入股票。这听起来很美妙,但实际上很少有股票能以这么低廉的价格交易,除非,比如说,这只股票被爆出做假账。
  • 格雷厄姆提出的准则之一是,保守型的投资者不要选择交易价格超过账面价值1.5倍的股票。在过去的10年中,如果你遵从了这条准则,那么你就只能购入保险股和银行股了。
  • 发生的变化有:投资机会已经人尽皆知,于是竞争开始加剧;技术的发展让更多的人能够获取信息;当经济重点从工业部门转向技术部门后,因为商业周期和资本用途出现变化,行业结构也发生了改变。
  • 关于投资史很有趣的一点是,你追溯的时期越久远,你看到的规律就越不适用于今天的世界。
  • 有一点很重要:你对投资历史追溯得越久远,得出的结论就会越缺乏针对性。
  • 2024/01/18 发表想法
    • 进化总会伴随着意外。
      原文:历史学家不是预言家。
  • 历史学家不是预言家。
第一十五章 第13章 容错空间
  • 每个计划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为计划赶不上变化的情况做好预案
  • 每个计划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为计划赶不上变化的情况做好预案。
  • 21点算牌的基本原理很简单:● 没有人知道发牌员接下来会抽到什么牌。● 但是通过统计已经发过的牌,你就能知道牌堆中还剩下哪些牌了。● 通过这种方式,你就能计算出接下来某张牌出现的概率。
  • 尽管算牌从统计学角度看是可行的,但它无法保证你每次都能猜对,更别说每次都能全胜而归了。我们必须保证手上还有足够的钱去应对运气最差的情况。
  • 安全边际”是本杰明·格雷厄姆提出的一项著名概念。他采用数学方法对这个概念进行过详细而广泛的阐述。但是关于这个理论我最喜欢的一句总结是他在一次采访中提到的,“安全边际的目的在于让预测变得不再必要”。
  • 在一个由概率而非确定性决定的世界中,安全边际——你也可以把它称为“容错空间”或“冗余空间”——是唯一能保证安全的方式。
  • 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马克斯·巴泽曼(Max Bazerman)曾指出,在分析别人的房屋翻修计划时,大多数人都会判断实际花费会超出预算25%~50%, 但如果面对自己的计划,人们就会判断它会按时在预算内完成。当然,结果肯定会让他们失望。
  • 我们不愿意留出容错空间的原因有两个。第一,我们认为一定有人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因此承认未来的不可知性会让我们感到不舒服。第二,一旦预测成真,你就错过了充分利用该预测去采取行动的时机,会让自己蒙受损失。
  • 容错空间让你可以承受一系列可能的结果。拥有这种承受力后,你就可以花足够长的时间等待,从而提高低概率的回报发生在你身上的概率。巨额收益出现的频率之所以很低,一是因为这样的事不会经常发生,二是因为你需要时间来累积复利。因此那些在策略上留出了足够大的容错空间(比如留有现金),让自己能在其他方面(比如股市中)承受压力的人,就比那些一旦犯错就会输光家底、退出游戏或者不得不投入更多本钱的人更有优势。
  • 获得幸福的最佳方式是把目标定得低一些。”查理·芒格这样说。非常准确的一句话。
  • 纳西姆·塔勒布表示:“你可以热爱冒险,但要对输得精光深恶痛绝。”
  • 随时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而且想做多久就做多久的能力,才是无限投资回报的源泉。
  • 其中一个故事发生在1942年末,当时德军的一个坦克团正驻守在城外的草地上待命。当德军前线告急,需要坦克增援时,一件惊掉所有人下巴的事发生了:几乎所有坦克都无法动弹了。 在该团的104辆坦克中,只有不到20辆还能正常行驶。工程师很快发现了问题所在。历史学家威廉·克雷格(William Craig)写道:“德军在战场后方休整待命的几周时间里,田鼠钻进坦克里安了家。它们把电力系统的绝缘层啃得一干二净。” 德国人有世界上最先进的设备,然而在战场上,他们却被田鼠打败了。 你可以想象当时他们不可置信的样子。显然,没人想过会发生这种情况。又有哪个坦克设计师会想到去提防田鼠呢?只要是个正常的人都想不到。即使是研究过坦克史的人也想不到。
  • 2024/01/22 发表想法
    • 墨菲定律
      原文:生活中的大多数事情都遵从一条可靠的经验法则:任何可能出问题的事物总有一天会出问题。
  • 生活中的大多数事情都遵从一条可靠的经验法则:任何可能出问题的事物总有一天会出问题。
  • 在金钱方面,隐患最大的单点故障便是短期开支全部依靠工资,而没有在计划中的开支和将来可能需要的开支之间用存款来建立缓冲空间。
  • 每个计划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为计划赶不上变化的情况做好预案。
第一十六章 第14章 人是会变的
  • 坚持长期计划比你想象中难得多,因为我们的目标和想法总在改变。
  • 人类的心理存在一种基本规律:我们很难预料到自己未来的想法。
  • 如果你未来的想法可能改变,那么你就很难做出长期决定并坚持下去。
  • 人们能敏锐地意识到自己相比过去发生的变化,但很容易低估自己的性格、想法和目标在将来会发生的变化。心理学家把这一现象称为“历史终结错觉”
  • 查理·芒格曾表示,复利的第一条原则是:除非万不得已,永远不要打断这个过程。
  • 但在一生当中,我们绝大多数人的想法都在不断变化,因此我们不愿意几十年如一日地去做同一件事,甚至也不愿意做类似的事,所以我们的理财生涯不会是铁板一块的80年,或许应该被分成4个相互独立的20年。
  • 你在做长期决定时,牢记两个原则是不会有错的。 我们应该避免极端的财务规划目标。
  • 只有当你能给一项计划数年或数十年的时间去成长时,复利的效应才能得到最佳体现。
  • 无论在工作生涯的哪个节点,都要定下这样均衡的目标:每年做好适中的储蓄,给自己适度的自由时间,让通勤不超过适当的时长,至少花适量的时间来陪伴家人。
  • “当我问丹尼他为什么可以彻底推翻前一版,就好像它不存在时,”茨威格说,“他说的话我永远都忘不了:‘我没有沉没成本。’”
第一十七章 第15章 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
  • 万物皆有定价,只不过有些不会写在标签上。
  • 问题就在于,很多事物的价格并不摆在明面上,你只有在亲身体验后才会知道是多少,但到了那时,一切为时已晚。
  • 伊梅尔特告诉他的继任者:“任何工作在旁观者看来都很简单。”
  • 你知道当股市暴跌时,依然坚持长期计划有多难吗?
  • 像其他一切有价值的东西一样,投资的成功需要投资者付出相应的代价,但衡量这种代价的不是金钱,而是波动、恐惧、怀疑、不确定感和悔恨——如果你不是那个直接面对它们的人,这些代价都容易被你忽视。
  • 为什么那么多人心甘情愿地为汽车、房子、食物和假期买单,却千方百计地逃避获得丰厚的投资回报需要付出的代价? 答案很简单:投资成功需要付出的代价是我们无法立刻看到的。它不会被直观地写在标签上。所以,当你需要支付这种账单时,你会觉得这笔钱并不是为购买好东西而支付的价钱,反倒更像做错事后必须缴纳的罚款。虽然在人们看来,付账是很正常的事,缴纳罚款却是应该避免的,所以人们觉得应该采取某些明智的预防措施,让自己避免受罚。无论是来自交警还是国税局的罚款都意味着你做错了事,应该受到惩罚,因此对那些看到自己财富减少就认为是交了罚款的人来说,去逃避未来可能产生的罚款不过是一种自然反应罢了。
  • 迪士尼乐园的门票是100美元,但付出这笔钱后,你和孩子们会度过终生难忘的美好一天。2020年,超过1,800万人觉得这100美元物有所值,很少有人觉得它是一种惩罚或者一笔罚款。
  • 投资也是如此。几乎所有波动都是一种费用,而非一笔罚款。
  • 你花的钱和你获得的回报通常都是相符的。股市也是一样。它的波动和不确定性让你付出的费用——获得回报需要付出的代价——是你为获得比储蓄和债券带来的低回报更高的收益而要购买的入场券。
  • 正确应对波动和不确定性的唯一方法就是理解这笔费用是物有所值的——你需要做的不是忍受惩罚,而是认识到这是一笔值得支付的入场费。
第一十八章 第16章 每个人的情况不同
  • 不要贸然从那些和你情况不同的人身上学习理财经验。
  • 对这些问题的一个常见回答是:人本贪婪。贪婪是人性中一个难以消灭的弱点。
  • 投资者们总是会天真地向那些和自己情况不一样的人学习理财经验。
  • 问问你自己:你今天应该为谷歌公司的股票付多少钱? 这个答案取决于“你”是谁。
  • 金融领域内的一条铁律是:金钱会追逐回报的最大化。如果一种金融资产的续航能力优秀——它已经持续上涨一段时间了——那么短线投资者们认为这种趋势会持续的想法并没有什么不妥。
  • 当短期回报的动量吸引了足够多的资金,使投资者的主体从长线投资者变为短线投资者时,泡沫就开始形成了。
  • 一种普遍观点是,互联网泡沫期是一段对未来持非理性乐观态度的时期。在那时,最常见的头条新闻之一就是单日的交易额——一天中买卖双方的交易总额——又创下了纪录。
  • 到了90年代中期,新闻界已经用每3个月就会发布一次的报道代替了盘点金融产品的年度清单。
  • 泡沫之所以会形成,并不是因为人们在非理性地参与长期投资,而是因为人们在某种程度上堪称理性地转向短线交易,以追逐不断滚雪球式增长的积极动量。
  • 长线投资者和短线投资者玩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游戏。于是,当长线投资者开始向短线投资者取经时,泡沫的危害就出现了。
  • 那些决定股票边际价格的交易者和你玩的并不是同一个游戏。
  • 很多金融和投资决策都建立在对他人的观察、模仿或与他人对赌的基础上,但如果你不知道为什么有些人会那样做,你就不知道他们那种行为会持续多久,什么会让他们改变主意,或者他们是否会吸取教训并做出调整
  • 当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CNBC)的一名评论员告诉你“你应该买这只股票”时,你要记住,他们并不知道你是谁。你是一个拿炒股当游戏的青少年,一个预算有限又失去了老伴的老人,还是一个想在季度结束前提升一下业绩的对冲基金经理?我们是否应该觉得这三种人考虑问题的优先顺序是一致的,并认为某只股票的交易价无论多高,对他们每个人都是合理的?
  • 受投资理念与你不同的人们的影响后,你还会放弃自己原有的消费理念。要知道,规模非常庞大的消费支出,尤其在发达国家,都是由社会因素驱动的:你会受到你仰慕的人们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你之所以像他们那样消费,是因为你在内心深处也希望别人仰慕你。
  • 要知道,规模非常庞大的消费支出,尤其在发达国家,都是由社会因素驱动的:你会受到你仰慕的人们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你之所以像他们那样消费,是因为你在内心深处也希望别人仰慕你。 但是,尽管我们能直观地看到别人在汽车、住房、服装和度假方面花了多少钱,我们却不知道他们有怎样的目标、担忧和抱负。如果一名年轻律师想成为知名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他或许需要好好打理自己的形象,但作为一名作家的我却没有这种需求,而是穿运动裤就可以。可是,如果我受到他的影响,开始效仿他,我就走上了一条很可能让我失望而归的道路,因为我在花了这些钱以后也不会换来他那种事业上的提升。
  • 2024/01/25 发表想法
    • 认清自己,认清别人,你所仰慕的人和你的身处的处境并不一样,承担的风险也不一样,照本宣科,只会带来灾难。
      原文:尽可能努力明确自己玩的是什么游戏。
  • “我是一名被动的投资者,但对这个世界创造货真价实的经济增长的能力持乐观态度。我相信在接下来的30年里,这种增长会让我的财富不断增加。”
第一十九章 第17章 悲观主义的诱惑
  • 乐观主义就像花言巧语的推销员,而悲观主义仿佛提供帮助的好心人。出于一些我无法理解的原因,人们总喜欢听别人说这个世界要完蛋了。——经济史学家戴尔德丽·麦克洛斯基(Deirdre McCloskey)
  • 已故的统计学家汉斯·罗斯林(Hans Rosling)用另一种说法阐述了同一个道理:“我不是一个乐观主义者。我只是一个非常严肃的可能主义者。
  • 人们很早就认识到了悲观主义散发的理性吸引力。英国哲学家约翰·斯图尔特·密尔(John Stuart Mill)早在19世纪40年代便写道:“我发现,一个在众人心怀绝望时满怀希望的人不会被看重,但一个在众人都心怀希望时满怀绝望的人却会被视为圣人。”
  • 2008年,环保主义者莱斯特·布朗(Lester Brown)这样写道:“到2030年,中国每天将需要9,800万桶石油。当前世界的石油日产量为8,500万桶,并很可能永远都不会超过这个数字。全世界的石油储备只能提供这么多了。”  他说得没错。照这种趋势下去,世界上的石油终将耗尽。 但市场另有一套运作方式。
  • 经济学中有一条铁律:极好和极糟的环境都很难长期维持,因为市场的供需会以很难预测的方式对环境进行适应
  • 这就是2008年水力压裂技术兴起后发生的事。仅在美国,石油产量就从2008年的大约一天500万桶上升到了2019年的一天1,300万桶。 如今的世界石油产量为每天超过1亿桶——超出布朗预计的最高值20%。
  • 第三个原因是,进步发生得太慢,让人难以发觉,但挫折却出现得太快,让人难以忽视。
  • 1909年,《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写道:“永远不会有商用运输机这样的东西出现。货物将继续拖着缓慢而沉重的步伐在富有耐心的大地上穿行。”5个月后,第一架货机飞上了天空。
  • 增长是由复利驱动的,而复利通常需要时间。毁灭却可能由独立的致命因素导致,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发生;它也可能由失去信心引发,而信心可以在一瞬间崩塌。
  • 这再次凸显了我们之前谈到的一个观点的重要性:在投资中,你必须认识到成功的代价——在长期增长的背景下出现的波动和损失——并做好为其买单的准备。
第二十章 第18章 当你相信一切的时候
  • 故事为何吸引人,以及它们的力量为何比数据强大。
  • 你越希望某事是真的,你就越容易相信一个高估其成真可能性的故事。
  • 吸引人的故事总在这样的时刻出现:你很聪明,希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但处于一种控制力有限而风险很高的局面中。 在这种时刻,故事的力量非常强大,能让你相信任何东西。 举个简单的例子。 一个也门人阿里·哈贾吉的儿子生病了。村庄里的长老们提出了一种民间偏方:用一根燃烧的棍子刺穿他儿子的胸膛,把他体内的顽疾排出来。 D. Walsh, “The Tragedy of Saudi Arabia’s War,” The New York Times (October 26, 2018). 在这样做之后,哈贾吉告诉《纽约时报》:“如果你是个穷光蛋,你的孩子又生病了,你什么都会信的。” 
  • 2024/01/27 发表想法
    • 最近深圳鼎益丰事件就是这样。
      原文:人们为什么会听信电视节目中那些罕有成功先例的投资建议?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投资的风险太高。但是,只要选对几只股票,你就能轻松致富。如果某人的预测有1%的概率成真,而一旦成真便能改变你的生活,那么关注这些建议就不算犯傻——万一猜对了呢?
  • 金融领域内的很多投资观点都带有这样的特性:一旦你听从它们,选择了某种策略或方法,你就同时在金钱和心理上进行了双重投资。如果你希望某只股票能上涨10倍,你就成了它的信徒。如果你认为某种经济政策会引发恶性通货膨胀,你就已经站好队了。 这些预测成
  • 想想主动型共同基金吧。截至2018年,这些基金中的85%近10年的表现不及其基准。 这个比例几十年来一直很稳定。你可能会认为,一个表现如此糟糕的行业只能为小众群体服务,而且会举步维艰,但实际上,这些基金吸引了近5万亿美元的投资。 只要获得了和所谓“下一个沃伦·巴菲特”们一起投资的机会,很多人都会对他们无比信赖。无数人会头脑发热,将毕生积蓄倾囊投入。
  • 一边是你希望获得的,另一边是你为实现一个可接受的结果而实际需要获得的。二者相差越大,你就越不容易轻信那些吸引人的投资故事
  • 激励是一种强大的动力。我们应该永远记住它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理财目标和预期的。这句话永远有它的道理:在金融领域,容错空间是一种最重要的力量,而且风险越高,容错空间就应该越大。
  • 每个人对世界的看法都是不完整的,但每个人都会编织完整的故事来弥补其中的空白。
  • 我就像我女儿一样,是无法在我的认知盲区展开思考的,所以我也很容易利用我掌握的有限的知识体系去解释这个世界。
  • 丹尼尔·卡尼曼曾告诉我,人们会编故事讲给自己听,以此来理解发生过的事。他说: 后见之明,即人们解释过去事件的能力,给了我们一种仿佛这个世界可以被理解的错觉,也给了我们一种仿佛这个世界自有其原则的错觉,哪怕在实际上一团混乱的情况下。这是我们在很多领域犯错的重要原因。
  • 承认自己的无知意味着承认这个世界上发生的很多事都是你无法掌控的,而这是你很难接受的。
  • 《理财最重要的事》(The Behavioral Gap)的作者卡尔·理查兹(Carl Richards)写道:“风险就是在你觉得自己已经考虑周全时被你遗漏的东西。”
  • 心理学家菲利普·泰洛克(Philip Tetlock)曾写道:“我们需要相信自己生活在一个可预测、可控制的世界里,因此我们会求助于听上去很有权威的人。他们向我们承诺,会满足这种需求。”
  • 卡尼曼曾经列举过故事让我们对现实产生误解的情况: ● 在做计划的时候,我们会专注于我们想做的和能做的事情,而忽略了他人的计划和能力,但他人的决策也会对结果产生影响。 ● 无论是在解释过去还是预测未来时,我们都专注于技能起到的因果性作用,而忽略了运气的重要影响。 ● 我们专注于我们知道的,忽视了我们不知道的,而这让我们对自己的想法过于自信
第二十一章 第19章 总结
  • 在过去的50年里,医学院的教学理念发生了微妙的转变,从传统的以消灭疾病为中心转向了以治疗患者为中心,而这就意味着医生在提出几种治疗方案后,需要让患者自行决定他们心目中的最佳选择。
  • 卡茨写道: 如果有人认为在医疗这项关乎艺术和科学的实践中,医生们可以依靠其医者仁心和精准判断力做出正确选择,那么这是一种危险而荒谬的看法……事情并没有这样简单。医疗是一个复杂的行业,医患间的互动同样是一种复杂的过程。
  • 当事态朝正确的方向发展时,要保持谦逊;当事态朝错误的方向发展时,要心怀谅解或同情。这是因为任何事都没有表面看来那样美好或糟糕。世界很大,也很复杂。运气和风险真实存在,也难以判别,所以无论是在评价自己还是他人时,都要将这句话牢记于心。你如果能尊重运气和风险的力量,就更容易把注意力投放在你真正能控制的事上,也就更容易找到正确的参照对象。
  • 虚荣越少,财富越多。你能存下多少钱,要看你彰显自我的需求与你的收入之间的差距,而财富恰恰存在于看不到的地方。因此可以说,通过缩减你今天可以购买的东西,你创造了未来可以购买更多东西或拥有更多选择的机会,而财富就是这样积累下来的。无论你的收入有多高,如果无法限制自己当下花钱享乐的欲望,你就永远无法积累财富。
  • 虚荣越少,财富越多。
  • 用能让你睡踏实的方式来理财。
  • 如果你想提高投资回报,最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就是拉长时间。时间是投资中最强大的力量。
  • 就算很多事出了错,也不要心态失衡。
  • 利用财富来获取对时间的掌控,因为对人生的幸福感而言,最严重而普遍的扣分项就是时间上的不自由。
  • 多一些善意,少一些奢侈。其他人都不会像你自己那样在意你有多少财富。
  • 存钱。存就是了。存钱不需要什么特定理由。为了车、首付或突发疾病存钱自然是好事,但为那些无法预测或定义的事物也是存钱的最佳理由之一。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由一连串意外组成的。在生命中最糟糕的时刻,没有特定用途的丰厚储蓄可以为不可避免的意外提供一种对冲。
  • 明确成功需要付出的代价。然后做好支付的准备,因为没有什么有价值的东西是免费的。记住,理财中要付出的大部分成本是没有标价的。不确定性、疑虑和后悔是金融世界里的常见代价。它们通常是值得你去买单的,但你要把它们看作一笔费用(要为得到好东西而付出的),而不是罚款(要千方百计避免的)
  • 重视容错空间。在将来可能发生的事情和你为了表现良好而需要满足的条件之间有一段距离。正是它给了你韧性,让复利得以在时间的长河中创造奇迹。容错空间通常看起来像一种保守的防御措施,但如果它能让你继续留在游戏场上,它就能无数次为你的错误买单。 避免设定极端的财务目标。每个人的目标和愿望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随着个人的成长和提升,你过去的决定越极端,你就越容易感到后悔。 你应该喜欢风险,因为长期看它能带给你回报。但你需要对具有毁灭性的风险格外敏感,因为它会让你早早退场,不再有机会去冒那些能带给你回报的风险。 明确你所玩的游戏的性质。确保你的行动不会受到不同游戏的玩家的影响。 尊重每一个人。在金融投资领域,聪明、有见识、有想法的人们可能出现意见分歧。因为不同人的目标和愿望是截然不同的,所以并不存在统一的正确答案。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第二十二章 第20章 我的理财方案
  • 查理·芒格曾说:“我的目的并不是赚大钱。我想要的不过是独立自主而已。”
  • 我们在这里不谈赚大钱。独立自主也一直是我个人的财务目标。我对追求最高的投资回报率或通过投资过上挥金如土的生活这些目标没什么兴趣。这两种目标看起来都是为了在朋友面前炫耀而玩的游戏,而且都存在潜在的风险。
  • 我父母在成年后的经历可被分为两个阶段:一贫如洗和生活富足。我父亲在40岁时才成为一名医生,而当时他已经有了三个孩子。拿到医生那份稳定的薪水也没有改变他一边在医学院读书一边养活三个嗷嗷待哺的孩子时被迫形成的节俭作风。那些年里,我父母过着极其简朴的生活,将收入的很大一部分存了下来,而这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自主性。我父亲是一名急诊室医生——这是我能想到的压力最大的职业之一——经常倒班的工作需要他频繁颠倒作息,给他的身体造成了很大的负担。20年后,他觉得这份工作他已经干够了,于是停下来,辞职了。然后,他进入了人生的下一个阶段。 这深深地影响了我。无论何时,只要想改,就可以在某天早上醒来后随心改变当前的生活方式,可能是所有理财计划的终极目的。对我来说,自主性并不意味着不再工作,而是意味着可以在自己喜欢的时间里和喜欢的人做喜欢的工作,想做多久就做多久。
  • 获得一定程度的生活自主性并不需要你拿到医生那么高的薪水。最主要的秘诀是控制你的欲望,在能力范围内尽可能节俭地生活。自主性与你的收入水平无关,而是由你的储蓄率决定的。而当你的收入超过一定水平后,你的储蓄率是通过控制自己对生活方式的欲望决定的。
  • 如果说我的家庭理财计划中有哪一部分是我引以为傲的,那便是我们在年轻时就已经决定,我们对生活方式的欲望不会随着收入水涨船高。
  • 我们只是不会让生活目标无限制膨胀罢了。
  • 这种心态并不适用于所有人,只适用于我们,因为我们夫妻双方都认可这一点,没有谁向对方做出妥协。我们生活中的大部分娱乐——散步、阅读、听播客——都不需要花多少钱,所以我们很少觉得自己错过了什么。
  • 当我质疑我们的储蓄率是不是太高时,一想到我父母是如何通过多年的高储蓄率获得了生活中的自由和独立,我便会很快打消疑虑,回归初心。自主是我们的最高目标。维持一种低于经济能力的生活方式的附加好处是,这会防止你产生攀比心理。在你负担得起的范围内舒适地生活,不产生过多欲望,你会避免现代西方世界中许多人要承受的巨大社会压力。
  • 纳西姆·塔勒布解释道:“退出无谓的激烈竞争,以获得内心平静为目标来调节你的行为,才是真正的成功。”
  • 到目前为止,我家为实现自主的生活目标而采取的某些行为从理论上看甚至是不合理的。我们没有选择贷款,而是全款买了房。这从理财角度看是我们做过的最糟的决定,从金钱角度看却是最好的决定。我们买房的时候,抵押贷款利率低得离谱,任何理性的顾问都会建议你利用这份低利率,将多余的存款投入高回报的金融资产中,比如去买股票。但我们的理财目标与冷冰冰的理性无关,而是要追求心理上的安稳
  • 好的决定并不总是理性的。在某些时候,你必须在“正确”和幸福之间做出选择。
  • 查理·芒格说:“复利的第一条原则是:除非万不得已,永远不要打断这个过程。”
  • 查理·芒格说:“复利的第一条原则是:除非万不得已,永远不要打断这个过程。”
  • 如果要我总结一下对投资的看法,那就是:每一个投资者都应该选择使自己实现目标的可能性最大化的策略,而且我认为,对大多数投资者来说,用平均成本法 去投资低成本的指数基金将是长线投资成功率最高的选择。
  • 我认识的一些人认为跑赢市场是痴心妄想,却又会鼓励子女去追求这种遥不可及的目标,努力成为领域内的职业玩家。我只能说,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生活就是碰运气,而我们对运气的看法又都不一样。
  • 这是因为世界是由尾事件驱动的——少数几个变量是大部分回报的来源。
  • 我的投资策略并不依靠选择正确的行业或者把握下一次经济衰退的机会,而是依靠高储蓄率、耐心和认为接下来几十年里全球经济将不断创造价值的乐观态度。我把几乎全部投资精力都投入了这三方面——尤其是前两个,因为它们是我能掌控的。
第二十三章 附录 美国消费者心态形成简史
  • 第二件是消费信贷的爆炸式增长,而对大萧条时期严格监管的放松使之成为可能。第一张信用卡诞生于1950年。商店信用贷款、分期付款贷款、个人贷款、发薪日贷款纷纷开始涌现。所有债务的利息,包括信用卡的,在当时都是免税的。
  • 弗雷德里克·刘易斯·艾伦在《大变革时代》中写道: 在战后的这些年里,农民买了一台新拖拉机、一台玉米采摘机和一台电动挤奶机。事实上,他和邻居们合力凑起了一套强大的农业机械装备,供他们共同使用。农民的妻子得到了她一直渴望但在大萧条期间买不起的亮闪闪的白色电冰箱,还有一台最新款的洗衣机和一台冰柜。郊区的家庭安装了洗碗机,并和其他家庭合力购买了一台电动割草机。城市里的家庭则成了自助洗衣店的主顾,还买了一台电视机,放在客厅里。丈夫的办公室里装上了空调。这样的情况数不胜数。
来自微信读书